在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海鹏风筝坊内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传承人韩臻正专注地劈竹、扎制。这位从1988年开始学习风筝制作的手艺人,见证了潍坊风筝从作坊式生产到产业化发展的全过程,也亲历了这项传统技艺入选国家级非遗后的蓬勃发展。山东大学“鸢舞新篇”潍坊风筝非遗文化创意团队对韩臻进行了专题访谈,回顾她走过的这条匠心之路。
图为海鹏风筝坊门头(徐琬沂 供图)
鲁班传说与潍坊风筝的基因密码
“潍坊风筝最核心的就是手工制作技艺,从选材、劈竹、扎制到绘画,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。”韩臻如是说。作为中国风筝的重要流派,潍坊风筝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基因。
图为韩臻正在扎制风筝(徐琬沂 供图)
展开剩余71%据韩臻介绍,潍坊风筝的起源与鲁班制木鸢的传说密切相关。“关于鲁班有一个古老的传说,他学艺时在寒亭东边有条浊河,往南有两公里有个寒浊冢,好像是穿越了一个时光隧道似的,穿越过去之后就学了这些道家之术。”这个在当地广为流传的故事,为潍坊风筝增添了神秘色彩。
与其他地区的风筝相比,潍坊风筝在工艺和造型上独具特色。“以前的风筝主要是平面的,如方形、八卦、菱形等,但随着时间变化,现在像天上飞的、地上跑的、水里游的,只要是咱们看到的任何一件东西都可以被设计成美丽的风筝。”韩臻自豪地说。
从谋生手段到文化使命的转变
1988年,韩臻进入杨家埠大观园学习风筝制作,初衷只是为了谋生。“一开始是为了生活,通过制作风筝补贴家用。”回忆起学艺初期的艰辛,她记忆犹新:“那时候劈竹子没窍门,削得手上旧伤新伤的,很多时候也想过放弃。”
坚持成为韩臻渡过难关的法宝。“每次看到别人做出的精美的风筝,我的心里就像烧着一团火,鞭策着我继续练习。”正是这种坚持,让她逐渐爱上了这门手艺。2006年,潍坊风筝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成为韩臻职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。
“政府重视起来了,还让我们出去展演展示宣传,这样我就可以全国各地甚至到国外去宣传咱们的潍坊风筝。”从单纯的谋生手段到肩负文化传承使命,韩臻完成了身份的转变。“我家是农村的,以前只有种地这一条路,现在一门手艺竟然能得到政府的重视,能让我到各个大城市去展演,真的是做梦也没想到。”
非遗进校园与国际传播的文化使者
作为非遗传承人,韩臻积极参与“非遗进校园”活动。“一些小孩子从小就开始了解咱潍坊的风筝,也让他们亲自动手制作一些简单的风筝,体验一下风筝文化的魅力。”她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。
图为非遗进校园活动 (韩臻 供图)
在国际交流中,韩臻深刻体会到文化传播的重要性,但语言障碍也曾让她闹过笑话:“那年一个外国人来买风筝,比划了半天也听不懂他的话,最后逼着他学牛叫,我才知道他想要一个牛形的风筝。”这件事让韩臻深刻认识到文化素养的重要性,在深耕风筝手艺的同时,她开始练习英语口语,并加强对海内外风筝市场的关注,力图推动潍坊风筝走向国际、走向世界。
图为团队成员与韩臻老师(左二)合影
面对未来,韩臻既充满信心又深感责任重大。她认为,只要坚持传统与创新并重,潍坊风筝就能永葆活力。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处,韩臻用三十多年的坚守诠释着匠人精神。从农村手艺人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,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,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。
通讯员:徐琬沂、孙雅欣
发布于:山东省配资公司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